相传很久以前,一个地主老财家,顾有柴姓和胡姓两个长工,他们互称兄弟,有一天胡弟突然得了一种怪病,一会儿发热,一会儿又发冷。狠心的地主老财竟然把生病的胡弟解雇并逐出家门。
柴兄很为生气,找地主老财申诉无果,一气之下,柴兄背起胡弟便出走了。途经一座山边,胡弟实在是走不动了,躺在地上。柴兄去找野果充饥。胡弟的肚子饿得难耐,随意在山边地上拔了一种似竹叶子的草根咀嚼起来,一时便感觉身体轻松多了。等到柴兄回来时,发现柴弟时泠时热的毛病没有了!胡弟把这个情况告诉柴兄。
柴兄、胡弟两人都认为此野草肯定是一种药,于是便挖了一些带回去,给那些得了忽冷忽热的穷苦人煎汤喝,不料效果非常好,确有治病的功效。于是他们两人便用此草为人治病,治愈了很多人,后人为了纪念他们,而将此草药称为“柴胡”,延续至今。
功效与作用:
疏气、解郁、散火。
其原理为:
1、解热。动物实验证实有解热作用。临床观察其退热作用平稳可靠,但效力仍不及黄芩。
2、镇静、镇痛。有解除胸闷胁痛、开郁调经的作用。
3、抗菌。体外试验队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。
4、抗病毒。对流感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。此外,又具有抑制第1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作用。
炮制:切片醋炒、鳖血炒。
性味:苦、平。
归经:入肝、胆经。
功能:发热退热、疏肝解郁、升阳。
主治:感冒发烧,寒热往来,疟疾,胸胁胀痛,月经不调。
临床应用:
1、用于退热。特别适宜于解退弛张热(热度高低不一,早晚波动在1℃以上)、往来寒热(恶寒时不发热,发热时就不恶寒,二者交替出现),凡发热性、感染性疾病,有上述热型者均可用柴胡退热。临床较多用于感冒、流感、上呼吸道炎、急性支气管炎、淋巴腺炎、蜂窝组织炎热症轻时配葛根,发热重时配黄芩,方入小柴胡汤。
2、治肝气郁滞所致的胁痛和月经痛。用柴胡治胁痛(如慢性肝炎),取其有镇痛作用。但如肝痛较甚,且有胃肠功能失调,即食后胀满、消化不良、恶心、胸隔满闷,腹痛等所谓“肝气横逆”的症状,单用柴胡力量不够,要配香附、郁金、青皮等。
治疗肝气郁滞所致的月经不调,肚腹作痛(与精神和体质因素有关的月经痛),也是取其镇痛、镇静作用,常配当归、白芍加强其作用,方如逍遥散。
3、治疟疾,配常山。
使用注意:
凡阴虚所致的咳嗽、清热不宜用柴胡;由于“肝火上逆”(如高血压)所致的头胀、耳鸣、眩晕、胁痛,柴胡用量不宜过大,否则会引起症状加剧,甚至出血。
至于肺结核病,一般应慎用柴胡,但当兼有外感表症,需和解表里时,则可用;兼有肝郁,需解郁时,也可用,此时用量一般是3~4.5g。
附:柴胡、白芍常配伍同用,一方面能加强疏肝镇痛效能,另一方面白芍可缓和柴胡对身体的刺激作用。
用量:6~18g,解肝郁,镇静、镇痛,用6~9g。为了加强加热发汗作用,必要时可用至10~18g,还要久煎浓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