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

中药文化

Home> 中药文化>

中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从认识开始
发布时间: 2020年06月12日 18:03:47     发布者:    浏览:1601次

目前传统中药学的发展似乎有些偏离了正轨,传统中药学有慢慢被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取代的趋势。实际上生药学和传统中药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。

中药学的现状及基础

中药学是以阴阳、五行学说为基础理论, 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,结合四气、五味、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说明其功效。而生药是一切来源于天然的、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、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的统称,包括中药材以外的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。研究起源于西方,研究的是化学成分,无法服务于中医理论。

中药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就是对立制约、互根互用、消长平衡、相互转化。而五行学说以“五”释悉事物关系,以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物质生克制化构成整体,用来解释宇宙、人体。在药性理论方面,分为四气(寒、热、温、凉)、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、升降浮沉(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,发表、散寒等作用;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,有收敛、清热等作用)、归经。


取象比类

取象比类法,就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,凭借有限已知,通过类比推理探测无限未知,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,是中医药学中运用很广的一种认知方法。

在疾病诊断方面,古代中医学根据疾病反映于外的现象来诊断疾病时,就采用了比类的思维方法。如《灵枢·五色》说:“以五色命藏,青为肝,赤为心,白为肺,黄为脾,黑为肾”。进一步诊察到“青黑为痛,黄赤为热,白为寒”。这是以自然界中的五色来比喻五脏的病色。中医药理论认为“有诸内必形于外”。

花叶类药物走上焦入心肺两经,取象很简单,花叶轻浮在植株上端,心肺也在五脏 上端, 二者象相似,故多有相同。反之,根茎类的药物多走中下两焦,入脾胃  甚至肝肾脏器,取质重沉降之象,与相关脏  器在身体下部相近。


中药研究的发展方向

目前生药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中药工作当中,使人误认为生药学就是中药学,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束缚,无法在原轨道上发展而且被逐步取代。中药的发展必须跳出以往的研究思路,逆向思维,按照中医药基础理论来研究、探索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,走自己发展的道路。

几千年中医药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药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的功效。这些都不是现代所谓的药物有效成分,药物有效成分也无法完整的阐明中药的功效。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,应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,立足继承,勇于创新,把握正确的研究方法,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。

本文内容由山西药茶网整理发布

上一篇: 良药苦口谈苦味药
下一篇: 传承中药 更传承文化(上)
文化三晋
晋药
晋茶
晋商
药茶标准
药茶研究
药茶基地
药茶溯源
质量标准
山西药茶
中药文化
饮茶文化
药茶功效
药茶联盟
服务中心
品牌授权
联盟概况
联盟章程
新闻资讯
联盟动态

振东健康网

官方微信

振东集团官网

山西药茶网公众号
山西长治振东科技园
联系电话:0355-8096028
传真:0355-8096029
bgs@zdjt.com